新晨在线—山东省综合资讯门户网站
热线:0531-88966572
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» 产经 » “无中生有”,山东卫星遥感产业正兴起

“无中生有”,山东卫星遥感产业正兴起

时间:2021-04-28  来源:大众报业·大众日报  作者:  浏览次数: 522 次

■深读

□本报记者 赵国陆 王健

4月27日11时20分,随着齐鲁一号卫星和齐鲁四号卫星顺利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运行,山东首次成功发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。而这,只是开始。未来3-5年内,我省将完成部署20颗左右遥感卫星,组建齐鲁卫星星座,打造空天信息产业生态新高地。

齐鲁卫星的前世今生

4月27日中午,走出发射现场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山东产研院”)副院长雷斌,向记者讲述了齐鲁卫星的来历。

前些年,中科院提出了“天基资源网络化服务体系构建与在轨验证”重点科研项目,一直在中科院从事卫星技术研究的雷斌,2015年牵头做了这个课题,提出两个论断:高分辨率、低成本的卫星很快会在技术上有突破;遥感卫星要联网并且智能化。

“以前,遥感卫星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,大概需要数亿元人民币。现在的成本降到了之前的十分之一,只需要几千万元。”雷斌说,过去的卫星就是放一颗算一颗,并不联网,随着技术的进步,卫星能够在天上组成一个网络,对地观测卫星也会看得越来越清楚,并通过网络及时传回数据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雷斌作为牵头人,带领团队数年磨一剑,成功研发出了三颗卫星。就是今天的齐鲁卫星一号、二号、三号。

2019年,山东产研院成立,院长孙殿义找到中科院,希望把这一创新研发成果拿到山东进行落地转化,将卫星发射升空,进行商业应用。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准。

中科院研发卫星,完成了技术验证的任务,但商业化难度也不小,因此全力支持山东接力进入下一环:走出实验室,发射升空开发应用。作为山东产研院与中科院开展产业技术转化合作的重要内容,雷斌带着卫星从北京奔赴济南,经过近两年的技术攻关和不断完善,最终实现了卫星上天的梦想。

诸多难题逐一解决

卫星作为尖端科技的集合体,运用了诸多前沿技术,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导致重大损失。据齐鲁卫星的技术研发人员介绍,去年6月,齐鲁一号雷达卫星载荷完成后,进行总装测试,在进行热真空实验时发生相位跳变,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。科研团队将相关部件从卫星上拆下来,研究设计部门重新定位,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妥善解决了问题。后来,研发团队又发现某部件散热不好,卫星的功率耐受不够,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优化设计,最终消除了缺陷。

齐鲁四号卫星也遇到过棘手的问题。作为光学卫星,相机就相当于眼睛,技术人员在相机装调过程中,发现核心设备轮廓仪有问题。当时疫情严重,修复时间难以保障,技术团队克服诸多困难,成功修复了设备。

卫星遥感产业春天将至

雷斌介绍,卫星遥感产业发展科研性质的任务需求,对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强。虽然至今已发展了资源、环境、高分、气象和海洋五大民用遥感卫星系统,但主要由“国家队”负责运营,缺乏数据商业化的机制。

雷斌指出,通信、导航、遥感三大卫星应用类型中,卫星通信和导航已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,遥感的商业化则刚刚起步。但近年来,政策、技术、人才等要素逐步聚集,商业化条件日趋成熟。

“近年来,国家不断重视并大力推动航天从事业向产业的转变。”雷斌说。2020年,卫星互联网首次被列为“新基建”,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,建设天地一体、集成互联、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。特别是打造“数字政府”的实际需求,让商业卫星遥感产业迎来了春天。而在技术层面,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,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成本大幅下降。

此次齐鲁卫星发射,就有多家遥感数据应用企业到现场观摩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坦言,目前商业卫星遥感产业的中下游企业获取数据的渠道非常有限。好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,这一瓶颈开始破题。

孙殿义表示,齐鲁卫星将覆盖整个产业,提供全链条服务。他们计划依托齐鲁卫星星座,孵化1-2家上市公司、3-5家研发机构、5-10家重点企业、20-30家创新团队和初创企业,在山东“无中生有”一个全新的未来产业,填补空白,助力新旧动能转换,支撑长期的高质量创新发展。

责任编辑:李玮

暂无留言

发表留言

您必须 [ 登录 ] 才能发表留言!